钻石再闪
不如爱意亮
思来想去,她还是决定要去一趟珠宝店,处理一下手上的钻戒。
那颗嵌在指环上的宝石,似乎有点太大,太闪,太完美了。
几周前,她和未婚夫在讨论后决定钻戒要买培育钻石,这样不但能买上更大更好看的钻戒,预算甚至还能有剩。
现在,她开始担心这颗抢眼的钻石可能会让别人一看就忍不住会问起,甚至直接怀疑他们是买了培育钻石。
最后,她补了一些钱,把戒指上的宝石换成了一颗体积更小,净度更差的天然钻石。
即便在接受和认知程度相对高的美国市场,培育钻石也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。
消费者知道,它的化学组成和天然钻石一样,购买它可以避免‘血钻’背后的伦理压力,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让许多年轻人买上了‘梦中情钻’。
然而,对于用培育钻石表达‘爱’,消费者心中还是有根刺。
当我们往深处看,甚至还会发现如果想让培育钻石能说‘爱’,还是离不开对天然钻石地位的维护。
不肉痛,怎能显示爱?
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。
钻石是 20 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。
这两句话已经可以说是谈论‘钻石’时会被想起的‘俗语’。
前者显然更深入人心。
在全球全球最大钻石供应商戴比尔斯(De Beers)的多年营销教育下,钻石和表达爱的联系,比一句‘恒久远’更具体和复杂。
为了‘减少’第一次购买贵重珠宝年轻男士的‘选购困惑’,戴比尔斯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用广告说:你买的戒指价格应该是你两个月的工资。
这‘两个月工资’规则在美国成为了一种‘传统’,它漂洋过海到日本后甚至升级成了‘三个月工资’规则。
背后的意思就是,要让买的人稍微努力努力,有一点肉痛,这才是‘为爱付出’的表现。
随着培育钻石成本降低,年轻人原本腾出来的预算一下就变得更耐花了。
和 2020 年相比,一克拉的培育钻石裸钻的零售价格已经从 3039 美元(约人民币 2.1 万元)下降到 2023 年的 1426 美元(约人民币 1 万元)。
相似尺寸的天然钻石裸钻,在 2023 年的零售价约为 5246 美元(约人民币 3.7 万元)。
用原预算的 1/3,消费者就能买到比理想情况更大的钻石。
然而,就跟买电子产品容易出现‘一步到位’心态一样,消费者也很有可能拿着原预算买上了颇为抢眼的大钻石。
正如文章开头所言,有时候那可不是好事情:
那看起来就像是假的一样。
我最后还是告诉他,我很讨厌这个戒指。
40 岁的 Tiffany Buchert 对于结婚很兴奋,但她实在不喜欢未婚夫选了两克拉的培育钻石。
最后,两人退了戒指,加了一倍钱换成了一克拉的天然钻石。
就算是愿意留下大培育钻石的女性,也会担心自己看起来像是虚荣而在戒指上花太多钱,于是经常会主动和朋友说明那是培育钻石。
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社交心理压力。
对于钻戒上的钻石尺寸,很多消费者心中都会有个‘光谱’。过于夸张的选择可能一下就会变成‘铺张’‘虚荣’的代名词。
问题是,让更多人用便宜的价格买上更大更好的钻石,本来就是培育钻石其中一个最大的优势。
如果求婚者坚持只买‘合乎社会地位身份尺寸’的培育钻石,付出的金额就满足不了‘两个月工资’规则,在社交语境下,那‘爱’或许就会显得有点‘薄’了。
即便如此,人们的钱包还是非常诚实。
在 2022 年,调查显示美国超过 1/3 的订婚钻戒都选用了培育钻石,比 2020 年高了一倍。
至于佩戴者是否都有告诉别人那是培育钻石,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在婚恋珠宝市场上,培育钻石似乎注定无法成为彻底的‘革命者’。
培育钻石获得溢价的前提,是天然钻石在社会共识中作为爱意和奢侈的象征。
天然钻石的‘反客为主’
当我们在谈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时候,似乎总会把它们放在两个对立面。
甚至在营销舆论上,两者都看似针锋相对,你说我‘不够珍贵和天然’,我说你‘不环保,不未来’。
谁知道,实际上两者还蛮互补的。
市面上培育钻石的普及,已经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天然钻石的销售。
咨询公司 Tenoris 的钻石行业分析师 Edahn Golan 表示,过去几年里,美国婚戒上的天然钻石也有变大的趋势。
以前可能一克拉是常态,现在已经被大大颗的培育钻石逼到 1.2、1.3 克拉才是常规了。当然,‘天然’本身也因为培育钻石的存在而在一些消费者眼中显得更优越。
便宜的培育钻石,还会培养出更年轻的珠宝消费者。
按收藏爱好者的走法,这些年轻人可能会随着收入增加逐步从培育钻石‘玩’到天然钻石。
戴比尔斯旗下培育钻石品牌 Lightbox 产品
曾在钻石行业做了二十多年营销的 Russell Shor 说,给自己的钻石藏品‘升级’早已是珠宝界的常态。
正如上一部分所说,买培育钻石做婚戒,这还是‘用钻石表达爱意’,意味着他们接受了传统钻石营销那一套说法,或者说尊重社会上接受这套说法的现状。
如果天然钻石神话破灭,培育钻石在这个领域也会受影响。
而且,钻石行业还一直在努力扩大‘爱意’的多元化。
在 2003 年,戴比尔斯发起‘举起你的右手’项目,鼓励女性为自己购买钻戒。